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攀枝花市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
陈祖华, 李帆, 段兴德, 赵文红, 洪梅, 刘伦光, 汪立茂, 祁腾, 金忠强, 陈鑫莹, 沈来红, 唐刚, 黄进, 封正娟, 张金太, 刘红旗
摘要315)      PDF (397KB)(782)   

目的 调查攀枝花市鼠疫自然疫源地情况,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12月采用笼(夹)捕法捕获小兽,对捕获动物及蚤类进行鉴定,检材分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和胶体金试验检测鼠疫F1抗原及抗体;采集犬、猫、猪等指示动物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共捕获小兽192只,隶属3目3科10种,捕获率为4.14%,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8.96%(94/192);5种小兽25只染蚤,获蚤71匹,隶属5科5属6 种,染蚤率为13.02%,蚤指数0.37,室内以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占98.46%(64/65),室外以不等单蚤为优势种,占83.33%(5/6);采集指示动物血清283份,阳性31份(犬28份、猫2份、猪1份),阳性率为10.95%;回顾性调查表明无鼠疫及疑似鼠疫疫情发生的可能,96.77%指示动物(血清学阳性)为本地饲养,以拴(圈)养为主(83.87%)。结论 攀枝花市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等与相邻的云南省玉龙鼠疫疫源地类似,结合鼠疫阳性抗体分布情况,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和鼠疫疫情。

2016, 27 (4): 389-39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4.020
攀枝花市致倦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
陈祖华, 潘鸿宇, 唐刚, 黄进, 黄星辉, 沈来红, 闫姝利, 刘瑜
摘要261)      PDF (371KB)(8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攀枝花市致倦库蚊幼虫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状况,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从攀枝花市5个县(区)采集幼虫,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4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 攀枝花市致倦库蚊幼虫除对仲丁威较敏感(R/S<1)外,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倍数依次分别为75.00、12.40和2.50倍;对双硫磷、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7和1.65倍;对仲丁威的抗性倍数<1。结论 在灭蚊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

2016, 27 (1): 77-7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6.01.025
攀枝花市2013-2014年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
祁腾, 马丽, 汪立茂, 刘伦光, 李帆, 陈鑫莹, 陈祖华, 唐刚, 金忠强, 黄进, 杨孔
摘要368)      PDF (371KB)(754)   

目的 调查攀枝花市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2013-2014年结合鼠疫监测工作, 在攀枝花市西区的格里坪镇和仁和区福田镇采集犬血清, 对捕获鼠类采集肝脏和脾脏组织及其体表寄生蚤, 检测鼠疫菌和鼠疫抗体, 统计分析动物分布情况和检测结果。结果 2013-2014年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室内布放鼠笼1106个, 捕获鼠类62只(褐家鼠39只、小家鼠23只), 密度为5.61%, 野外布放鼠夹898夹, 捕获褐家鼠5只, 密度为0.56%;鼠体染蚤率为7.46%, 蚤指数为0.18;鼠血清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犬血清204 份, 鼠疫F1 抗体阳性9 份, 阳性率为4.41%。结论 攀枝花市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可能性大, 应加强鼠疫监测, 积极开展疫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2015, 26 (2): 192-19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22
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密度监测与防制探讨
陈祖华,唐刚,刘瑜,蒋德勇,闫姝利
摘要281)      PDF (334KB)(776)   
目的 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 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最高为0.86%,2012年最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最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 结论 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14, 25 (1): 78-8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1.023
2007年攀枝花市病媒生物监测
陈祖华,唐刚
摘要1248)      PDF (306KB)(1178)   


【摘要】 目的 调查攀枝花市2007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鼠类有1科2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13%;蚊类有2亚科4属7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0.71%;蝇类有3科8属13种,家蝇和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0.05%和28.05%;蜚蠊有1科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1.86%。鼠类总密度为0.28%,以居民区最高;蚊类总密度为2.29只/人工小时,以农户最高;蝇类总密度为5.70只/笼,以农贸市场最高;蜚蠊总密度为0.44只/(张·夜),以餐饮店最高。鼠类活动高峰在8月;蚊类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6月和9月,以6月为高;蝇类也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6月和9月,以6月为高;蜚蠊的活动高峰期为8月。结论 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

2009, 20 (4): 323-325.
攀枝花市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调查
陈祖华;唐刚
摘要804)      PDF (153KB)(706)   
目的 掌握攀枝花市蜚蠊种群分布及侵害状况,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调查,将捕获蜚蠊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在3个监测点中,共调查农贸市场21处、餐饮业42处、宾馆21处、医院21家、居民区210户,捕获蜚蠊成、若虫590只,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3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1.86%,总密度为0.44只/张,侵害率为17.34%,受侵害程度依次是餐饮业(23.36%)>农贸市场(18.18%)>居民区(15.71%)>宾馆(13.81%)>医院(8.47%)。结论 攀枝花市蜚蠊侵害状况较为严重,以德国小蠊为主要防制对象,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才能有效防止其危害。
攀枝花市四害密度监测分析与控制措施探讨
陈祖华;唐刚;张顺瑶
摘要848)      PDF (454KB)(686)   
目的 通过监测了解攀枝花市四害种群、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捕蝇笼法。结果 鼠的年平均密度为0.75%,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1.70%;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51只/盒,主要为德国小蠊,占53.44%;蚊的年平均密度为6.00只/人工小时,主要是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蝇的年平均密度为1.64只/笼,以家蝇和市蝇为优势蝇种。结论 对鼠、蜚蠊的防制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以及治理环境和化学药物并重的综合治理方针;对蚊、蝇的防制则应主要采取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地的综合治理措施。